笃行自信奔小康
高县文江镇黄泥村扶贫工作散记
2018-08-28 18:16 来源:四川新闻网

一系列活动筑牢脱贫

村民们的存在感、获得感与幸福指数,在该村每季度开展一次的四类新风示范户评选活动中,村民总是能在合适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载体中,取得价值认同,这是黄泥村人脱贫路上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根基。

“我们家的‘环境卫生示范户’牌子是大家举手一致通过才得到的。”在千斤榜组胥仕金家中,她妻子朱德秀被我话的显然问急了点,马上就抢着话对笔者说,“还是我县工商局的田文斌副局长亲自发给我的。”“得到后这么久也没有听乡亲们有不同意见。”她67岁的母亲杨代清也附和着。

细细秋雨中,已近中午才赶到田竹林组建卡贫困户曹正勇家中,红底黄字的“孝老爱亲示范户”挂在他家堂屋外正墙上,位置非常显眼。曹正勇是曹根和与王绍芬夫妻最小的儿子,父亲去年10月份意外去世了,留下65岁的体弱多病母亲。他家能评上孝老爱亲示范户,乡亲们印象最深的是妻子与她的二嫂去年到新疆打工不到20天,得知家中父亲去世消息,二人马上又借了2500元从新疆坐飞机回来,就为了见上老人入土前最后一面,这件事深深印在了乡亲们的心里。梨子坪组父亲已去世27岁的朱恒兵与妻子严英,母亲和康健的爷爷奶奶,加上一个孩子一家6口人重担需要挑起。他们不远千里从成都给爷爷奶奶寄回来新添置的家具,是被乡亲们评为“孝老爱亲示范户”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上“生产发展示范户”的人家更是各有特色。田竹组的曹正顺被上是因为他经济头脑灵活,前几年在沙仁种植和种苗上,不仅自己挣了近百万元,还带动了部分村民也挣了钱,摆脱了贫困,最近又在探索朝中草药产业方向发展。同组65岁的朱孝全则是有名的养蚕大户,每季味5张纸的蚕,遇着忙时就出钱请村民帮着完成养蚕,增加了村民不用外出就能打工的收入。花生包的熊树林则每季为村民进行平均50张纸的小蚕共育,做好服务。龙背湾组的朱和燕远嫁宜宾市屏山县,学习了先进经验,则回来以土地分红入股成立合作社,从贵州引进蜂糖李子树,流转土地带动村民一起发展50多亩李子产业,同时还发展了花椒80多亩,目前市场价格李子每斤15元和花椒每斤4元的行情非常乐观。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和长期发扬,同时一些移风易俗的糟粕却始终相伴,特别是婚丧嫁取等中不良现象更需要倡导摒弃。该村田竹林组的朱孝林,因父亲朱德福在医院病故,没有为其大操大办村民们所谓的后事,而被评为全村仅有一户“移风易俗示范户”,打响了该村挑战传统文化糟粕的第一枪。

“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秋风送爽,激情似火,筑梦山水间,扶贫路上多风雨。展望未来,黄泥村美好的小康梦必将在实干担当中铸就,新时代的美好未来已在勇毅笃行中书写。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编辑:刘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