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宜宾8月28日讯(严友忠)民间流传“三鹦朝北斗,狮象把水口”说法,说的是醉美山水间,站在高县文江镇自治村的七星山上,远眺大山能看见“三头鹦、一头狮子、一头大象”的传说,都是先贤圣人们不能克服山脊恶劣自然环境,对祝福人们平安生活向往的心理寄托。该镇黄泥村人守着先辈的美好愿景,占有一头鹦、一头狮子和一头大象的恶劣地形,却始终在平安和贫困线上挣扎。
![]() |
在“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迈进”高县脱贫攻坚的总动员令和决战决胜声中,在黄泥村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涌动着一股充满自信战天斗地的热潮——拨穷根,该村正日益成为群众宜居宜业、幸福满满的美丽家园。
一条道路寻梦脱贫
8月16日,伴着小雨与太阳交替出现的初秋,黄泥村的“水”路、公路、产业路、网络路,这是黄泥村人脱贫道路上自信最坚实的基础。
思路决定出路,自信通向成功。“一水二路三产业是黄泥村的总思路。”该村支部书记张自勇的话道出了黄泥村人在发展道路上勇毅笃行的高度自信。千百年来,清清南广河水虽说从该村花生包组旁边向东流去,皆因山高陡坡,特殊的地理环境使黄泥村人缺水的现状多年来始终无法解决。几年来,在脱贫路上该村投入338万元的人畜饮水工程将在8月30日前全面竣工。如今行走在该村阡陌之间,在3米至4.5米宽的村组公路和0.8米至1.5米群众生活生产便道旁边,遍地都安装得是村民生活饮用水管,如毛细血管状延伸到群众到家中。同时,投入124万元集中整治了4口山平塘、8口抗旱池和几千米灌溉渠,彻底结束村民靠天吃饭的艰难历史。
淅淅沥沥小雨中,在龙背湾组朱德军家,老人已学会了用孙子朱和炜的手机,与远在浙江医院当护士的孙女朱和林进行微视频边聊天边折花生。连接世界,沟通中外的网络高速公路在这里,实现和完成了对思念亲人的无缝隙对接。公路从虚拟到现实,截止目前该村已经打通12公路左右的村组公路,其中已硬化出口新胜村和接入文趱公路等村主干道共6公里左右,联户路、入户路全村已经达到70%,生产路已经覆盖全村面积的80%左右,圆了全村人们的公路梦。
“一园三带”的产业规划已经在全速进程中得到实现,以龙背湾组和花生包组上半组为中心的蚕桑产业园,发展路上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新增了200亩、300亩、300亩,加上原有零星500亩,千亩蚕桑产业园已初具规模。依托本地云州茶厂而把高海拨的该村千斤榜组和田竹林组,与自治村和新胜村接壤的部分打造成茶叶产业带,在升级原有300亩茶园的基础上已经又新增发展了200亩。同时沿河加大传统竹产业和生猪产业带的巩固发展,特别是生猪产业确保实现全村人均出栏1.5头生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