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长江上游守护者风采!2025年宜宾市全国生态日专场故事会开讲
2025年08月14日 12:56:10 来源:四川新闻网
活动现场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周瑜原 摄影报道
8月14日,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即将到来之际,“强国复兴有我 彰显上游担当”2025年宜宾市全国生态日专场故事会在长江畔举行,生动讲述了宜宾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一江清水的故事。
此次故事会由中共宜宾市委宣传部、宜宾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宜宾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宜宾市生态环境局、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宜宾市水利局、宜宾市林业和竹业局协办,宜宾市融媒体中心承办。现场9位宣讲人以自己或身边人的亲身经历,生动讲述了宜宾市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长江清水,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故事,彰显长江上游担当,提高了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为宜宾加快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汇聚磅礴力量。
宣讲人正在倾情宣讲。
国家珍惜保护动植物见证长江上游生态恢复
在奔腾的长江里,长江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周亮上台讲述了父子两代人,共同保护长江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
1998年,第一条长江鲟宝宝繁育成功,2004年,长江鲟规模化繁育技术突破,2007年国家首次生态补偿放流,2000尾长江鲟从宜宾游回长江,2018年国家启动“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作为核心单位之一,承担了农业农村部“物质资源保护”长江鲟项目,使每年放流的鱼苗从过去的几千尾增加到几万尾,2023到2025年,共同开展长江鲟仿野外自然繁殖试验,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周亮说:“去年全年长江上游科考监测的长江鲟幼鱼记录已达数百尾之多,今年胭脂鱼也在间隔30年后发现在长江里繁育,母亲河又在重新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山鹧鸪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全球性极危物种。屏山县龙华镇宣讲人吴晚霞说,过去,龙华镇靠山吃山,“土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然而,为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龙华镇关停了1351家土纸厂。
如何让绿水青山如何变金山银山?龙华人依托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宝库,鱼孔村的史兴礼,从造纸户变身“鸟导游”,年增收5万元。碳石村在田洪副主任带领下,发展“观鸟经济”,建起鸟塘,吸引国内外摄影爱好者。村民曾道贵守着鸟塘,旺季日收入超千元。
村民闫帮琼夫妻,把旧村部改造成特色民宿,从年入三四万到十多万,吃上了“生态旅游饭”。绿水青山间,“观鸟经济”“生态民宿”“特色种养”等新业态蓬勃兴起,群众端上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
长江鲟、山鹧鸪……都是母亲河——长江的孩子。宜宾人用行动与担当,永葆母亲河生机与活力,让长江鲟在长江里畅游,让山鹧鸪翩跹于江岸山林,让极度濒危的疏花水柏枝重现江滩。
活动现场
平凡人肩负“上游担当” 守护一江清水
如何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守护好一江清水?宜宾水利战线的普通工作者柯西林说,守护之道,亟须插上科技的翅膀。面对金沙江屏山段复杂的跨区域采砂监管难题,水利系统的青年生力军敢想敢闯,在省级平台基础上,创新开发出“电子围栏”系统,精准划定作业范围,日常巡查,巧妙融合河道岸线管控与奥维地图、北斗定位,让非法采砂无处遁形,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城镇用水,揪出浪费“痛点”,开出节水“良方”,逐步实现智慧治水。
在宜宾,“企业河长”“记者河长”“民间河长”纷纷认领责任河段,检察公益诉讼守护江河安澜,“巡河员”“护河员”步履不停,“河道警长”“行刑衔接”制度筑牢法治防线,一张政府主导、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立体“护河网”越织越密,如今,宜宾保护长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国、省、市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稳定100%,长江、金沙江宜宾段干流水质稳定达地表水II类标准,小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跃升至91.3%。
岸绿才能水清。护林员王玉强,27年来,独自穿行在观音坡万亩山林,累计行走13万公里巡山路,磨破的胶鞋能堆成小山,用半生守护生态屏障,当年稀疏的林地,如今覆盖率从70%涨到95%,消失多年的狍子回来了,野鸡在林间蹿跃,清晨的山脊总能听见鸟群的欢唱。
过去七年,宜宾长江鲟协助巡护队周涛说:“每一条鱼儿,都是长江独一无二的指纹;每一株水草,都是生态健康不可或缺的注脚。希望大家携手成为长江的‘绿色标点’,在这部波澜壮阔的生态史诗中,共同写下新时代的、最闪亮的惊叹号!守护长江,永不止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最美生态画卷。在岷江畔,英发的智造车间里,每0.8秒产出一片电池片,它们将去荒野架起发电矩阵,去给异国他乡的屋顶当起了"阳光存折"。
“流水线上流转的不只是产品,是对地球的责任;车间里闪烁的不只是灯光,助力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曙光。”宣讲人龙盛说,阳光能让荒野长出希望,4个月零28天,全球顶尖的电池片生产车间在宜宾拔地而起,如今,这些从宜宾走出去的电池片,正跨越山海奔赴使命,它们迎着赤道的强光守护蓝色海岸线——它们带着三江的温润,在世界各地编制绿色电网。
依靠科技治水的青年、风餐露宿的护林员、守护家园的环保工作者、长江鲟协助巡护队员、奋斗在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一位位普通的宜宾人,在各自岗位上,用平凡身躯践行“强国复兴有我”的誓言,用默默坚守彰显“上游担当”的分量,这些,汇聚成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磅礴力量,照亮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进之路。
实施“守护好一江清水”三年行动 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实施“守护好一江清水”三年行动,3次以“现场调研+项目拉练+工作会议”形式开展竞进拉练,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打造美丽中国美丽四川先行区,持续发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宜宾篇章。
过去几年,宜宾市聚焦污染防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水”统筹守护“一江清水”,在全省率先建立406支“河小青”志愿队伍,完成河湖健康评价并逐河建立“健康档案”,提前两年完成155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112条小流域动态消除V类、劣V类水质,全国首次实现人工繁育长江鲟在野外产卵场自然繁殖,同时,持续攻坚改善空气质量,源头防控防治土壤污染。
宜宾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推进20余座城市山体复绿和4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宜宾市森林覆盖率达46.75%,高于全省6.55个百分点。整治优化长江岸线,投入近60亿元实施沿江污染企业“退城入园”,依法拆除取缔餐饮趸船、非法码头等,退出占用长江岸线5.61公里,投资86亿元建成生态缓冲带91公里,恢复沿江自然岸线约1703亩。实施“宜美家园·共同创造”十大惠民行动,建成海绵型城市公园及口袋公园180个,中心城区城市绿地率达37.17%,形成“城在绿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新格局。
围绕低碳产业,宜宾市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全力打造四大千亿主导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向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一蓝一绿”加快转型。优质白酒、动力电池产值已突破千亿,晶硅光伏、数字经济正朝着千亿目标迈进,全市绿色低碳产业占比达44.8%。成功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55个、“零碳工厂”17个,被国务院表彰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全面推进“电动宜宾”,智轨T1线成为全球首条轨道交通零碳运营线路,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70%。
据统计,2021年至2024年,宜宾市GDP增长27.2%,PM2.5浓度降低12.3%,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81位、上升16位,22个国省考核断面优良水体、长江干流Ⅱ类水体比例均保持100%,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了城市高质量发展。
编辑:周瑜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