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传技送法 校地共绘振兴图” 宜宾学院“宜龙同心”团队开展三下乡活动
2025年07月23日 15:53:31 来源:四川新闻网
孙鑫冉 倪梓焱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周瑜原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校地协作,在宜宾学院校团委的号召下,近日,由宜宾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两个二级学院构成的“宜龙同心”三下乡团队,深入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拉日马镇,开展以科技赋能、法治护航、教育筑基的多元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贡献力量。
7月2日,“宜龙同心”团队首站抵达泸定县,在泸定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站在铁索桥上,团队成员们聆听革命故事,重温峥嵘岁月,深切感悟“飞夺泸定桥”的英雄气概,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这不仅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激励着团队成员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接下来的三下乡活动中。
7月3日,“宜龙同心”团队抵达拉日马镇。成员们第一时间与学校驻村干部、当地居民进行交流,详细了解当地在产业发展、生活保障、儿童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村民们朴实的话语里,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有对技术支持、法律帮扶的迫切需求,此番交流为后续活动开展明确了方向。
7月4日—5日,团队成员在拉日马镇中心小学校开展了法律权益宣讲课。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案例讲解、互动问答,让孩子们了解自身权益与保护途径;详解国家资助政策,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帮扶措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吃下求学“定心丸”。
此外,团队还特别开设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成员们结合泸定桥的红色记忆,讲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让孩子们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在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祖国的热爱,这让团队成员们深受触动,更加坚定了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知识和关爱的决心。团队成员还精心准备了一些小礼物,奖励给积极参与互动的孩子们,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茁壮成长。
7月6日,团队成员们开展入户问卷调查,通过耐心询问和详细记录,了解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困惑和实际困难,收集村民对公共服务、儿童关爱等方面的意见;同时走进留守家庭,与孩子们进行一对一交流,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心事,为他们提供慰问与心理辅导。“哥哥姐姐像亲人一样听我说心里话,我感觉不孤单了”,一位留守儿童在交流后这样说道。
7月7日,团队成员们入户使用智能设备为村民检修电路,了解村民在用电安全、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难题。从家庭电路老化问题到青稞种植、牦牛养殖中的技术困惑,团队成员进行一一记录,为后续精准提供科技服务打下基础。不少村民主动提及对智能设备的好奇,希望能通过技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7月8日,团队成员们在拉日马镇中心小学校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儿童科技小作品教学。从简单的电路组装到智能台灯、收纳盒的模型搭建,成员们耐心指导。孩子们动手实践时的专注与成功后的笑容,构成了课堂上最动人的画面。
7月9日,团队成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陶瓷手工课。孩子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手中的陶泥变成了一件件充满童趣的作品。他们自信满满地展示创作成果,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体验,更是传统文化赋能乡村儿童、播种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课后,团队还为孩子们分发了由成都联合一百超市捐赠的40箱牛奶,这份暖心的支持不仅为孩子们补充了营养,更传递着社会对高原儿童成长的关怀与期许,鼓励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勇前行,用学习改变命运。拿到牛奶的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纷纷用稚嫩的声音说着“谢谢”。科技启蒙的种子,在这份温暖的加持下,更坚定地在高原孩子心中种下了探索的向往。
从红色教育铸魂到精准服务落地,“宜龙同心”团队以专业所长回应高原乡村所需。宜宾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科技赋能与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法治护航相辅相成,不仅为拉日马镇带来了实际帮助,更搭建起校地协同、民族团结的连心桥。接下来,宜宾学院将持续深化帮扶成果,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彩。(供图:宜宾学院)
编辑:张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