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职校:用好学生“一亩三分地”,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25年06月13日 19:34:24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周瑜原 摄影报道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中,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立足本土,精准发力,用好学生家庭“一亩三分地”,确保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文中简称“宜职校”)与宜宾多地共建8个产教融合试点示范基地,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聘请20多名专家指导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农业技术。从智能温室大棚里的科学种植,到特色农产品的畅销市场,宜职校以创新模式培育“新农人”,不仅让学生多了就业技能,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书写出职教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田园课堂绘新景,实践育人正当时
六月的高县庆岭镇,阳光倾洒在宜职校产教融合基地,20余种色彩斑斓的高品质绿色蔬菜迎来丰收,香蕉西葫芦泛着金黄,黄金笋瓜圆润饱满,翠绿的豇豆挂满藤蔓,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画卷。6月10日,田埂边围满了认真听讲的学生,宜职校的老师手持藤蔓,耐心示范时说:“摘之前需要把南瓜藤牵起来顺整好,然后双手扶着藤,往有喷淋系统的方向牵去,这样才便于采收。”
该基地内,智能温室大棚鳞次栉比,4个单栋标准大棚配备的智能温湿度调控系统持续运作,为高产、高品质的菌菇培育营造稳定环境;3个连栋智能大棚内,集成自动化水肥灌溉、环境传感监测等技术,实现精准化、数字化农业管理。
学生们有的操作着监测设备记录数据,有的弯腰清理枯枝杂草,还有的小心翼翼地采摘成熟瓜果,在实践中感受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这座占地300余亩,由学校、企业与地方三方共建的基地,集科研示范、产业孵化、技能培训、农旅融合于一体,成为了学生们的“田间课堂”。
学生陈勃炜说:“以前对农业种植一窍不通,通过学校的课程和实践,不仅掌握了种植技术,沟通协作等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创新举措育“新农人”扎根乡土谋发展
自2023年起,宜职校与长宁县竹海镇、高县庆岭镇、叙州区合什镇等多地共建8个产教融合试点示范基地,总面积达1320亩,并推行“系部领建+专家驻村”模式,8个系部分别牵头建设,形成“一系一特色、一基地一品牌”的格局。学前教育系在叙州区合什镇天祥村打造的“特色果蔬园”,培育的黑龙天子茄子、韩国特长王豇豆等10余个品种远销成都市场;文化旅游系在江安县怡乐镇丰产村推广的豇豆规模化种植,也喜获丰收。
老师现场指导学生开展修剪植物枝叶
此外,宜职校从宜宾农科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寿光等地聘请20多名专家,从“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个方面,对学生开展自然种养和设施农业示范培养。同时构建本地“1+1”柔性就业模式,鼓励农村籍学生到本地优质企业就业,并依托农业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助力学生返乡创业,目前已有近2000名学生参与到农业种养实践中。
“以前总觉得种地就是凭经验,没想到这里面的学问这么多!这两天在笋瓜地和南瓜地清理杂草、摘瓜施肥,听了老师讲解才知道瓜的成熟标准和采摘技巧,这些知识在家里学不到,比课堂上的理论生动太多了。接下来,我准备把在学校学习的技术带回家,在自家田地里面也种植这些高价值的有机农作物。”在高县庆岭镇农耕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宜职校2023级汽车工程专业学生邓雨浩擦着额头的汗水,满脸兴奋地说。
宜职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现有1万余名学生,其中有70%是农村籍学生,家庭均有“一亩三分地”,并且是他们致富的重要资源。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学校把服务乡村振兴,让学生参与家庭生产增收致富列入了工作重点,帮助学生成长为懂技术、善经营、留得住的“新农人”,为丘陵地区探索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人才支撑和模式探索。
砥砺耕耘结硕果,展望未来启新篇
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宜职校在乡村振兴领域已硕果累累。各产教融合基地产出的宜香优2115水稻、蜜本南瓜、荔浦芋头、特色番茄等20余种高附加值作物,通过智能监测、机械化作业等手段实现高效生产,优质蔬菜纷纷登上当地商超货架,丰富了百姓餐桌,也展现了产教融合的强大生命力。学校还通过学生家庭及周边村社推广,带动1700余户参与种养,推广面积约2600亩。
与此同时,高县同步推进全面绿色防控工作,通过“服务保障+源头管控+科技赋能”,开展多领域培训,建立数字化监管与废弃物回收网络,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场,推进供港基地备案。未来,宜职校计划扩建基地、构建智慧平台,高县也将深化宣传培训与服务扶持,双方协同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该负责人表示,按照“基地示范、技术赋能、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路,学校计划推进扩建3个千亩级示范基地,建设区域性育苗中心和农产品深加工实验室,组建100人专家服务团,开发“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并建立常态化产销对接机制。未来,宜宾职校将继续以职教之力,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田野上深耕细作,书写“人才兴农、科技强农、产业富农”的壮丽篇章,让职校学生成长成才,让乡村发展充满活力,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编辑:郭幸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