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宜宾  >  川网报道

PM2.5降8.4%、水质优良率100%!宜宾“一升一降”书写长江生态答卷

2025年06月03日 20:00:1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张新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周瑜原

6月3日,宜宾在长江公园“江之头”举行了以“美丽中国我先行”为主题的2025年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其间召开的“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新闻发布会,全方位介绍3年来宜宾在生态环保方面取得的成效与亮点。

水质全优空气好,宜宾生态 “成绩单” 亮眼

近年来,宜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22个国省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持续保持100%,PM2.5累积浓度降低8.4%,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上升了30位。

宜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始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酿出美酒的标准守护一江清水,实施干支流协同、小流域系统治理,提前两年完成155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纳入国、省考核的22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长江、金沙江干流持续稳定100%达Ⅱ类水质。大气污染防治“五大专项行动”成效显著,2024年PM2.5和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均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6位。“无废城市”建设有序推进,2024年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稳定保持100%。

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面,宜宾大力推进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构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生态格局,累计建成生态廊道91公里,沿江竹林风景线近50公里、陆路竹林廊道近300公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与自然繁殖在宜宾试验成功,长江干流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由禁渔前最差的“无鱼”提升了两个等级。

美丽宜宾建设示范样板不断涌现。宜宾“江之头”成功创建国家级美丽河湖,“以小流域治,保大江河清”入选四川省河湖长制典型案例。2个区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5个区县获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命名。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55个、“零碳工厂”17个,绿色低碳产业占比达44.8%。同时,创新组建“环保小哪吒”等志愿服务队,结合世界水日、六五环境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宣传活动。

“一升一降” 显成效,科技减排护蓝天

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还就宜宾推动长江鱼类保护、改善空气质量、水质达标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接受了媒体提问。

“近年来,宜宾实行有温度的渔民保障措施、有力度的渔政执法监管、有精度的水生生物保护。”宜宾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渔业站站长陈永胜介绍了宜宾在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中推进长江鱼类保护的举措,包括开展清船清网专项行动,设立集中回收处置点39个,提前5个月完成630艘渔船、1186名渔民退捕任务。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1563万余尾。成功争取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和长江鲟人工繁育基地落户宜宾,长江鲟野外繁殖试验连续3年取得阶段性成效。

据市水利局局长秦孟刚介绍,近年来,宜宾在推动长江水质达标的工作中,以“小流域治保障大江大河清”,坚持流域“一盘棋”,在全省率先携手川滇九县(区)建立联盟共护南广河机制,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格局,入选2023年全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常态化开展污染精准溯源,建立“问题、措施、责任、时限”“四张清单”,全面消除了V类和劣V类水体开展河湖“四乱”问题清理整治,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8.9%,较2022年治理前提升了30%,确保长江、金沙江宜宾段水质常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宜宾还在全市范围内启动18条幸福河湖建设,兴文县古宋河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试点。同时坚持梯次推进节水高校、水效领跑企业和省级节水标杆企业创建工作,完成合同节水项目8个,建成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5个。率先在全省开展水预算管理试点,越溪河作为全国第一批母亲河复苏行动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我们将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把市域内所有的小流域都建设成为安澜、生态、宜居、智慧的‘幸福河湖’,让人民满意。”秦孟刚说。

市生态环境保护局局长贾利华表示,2022年以来,宜宾GDP增长了16.8%,PM2.5下降了8.4%,这“一升一降”凸显了宜宾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这得益于宜宾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到2024年绿色低碳产业占比达44.8%。宜宾还持续推进减排,重点在工程治理减排,全市前20名的企业全面完成深度治理,污染物减排9574吨,超额完成任务194%;管理减排应对极端天气,春节假期优良天同比增加3天,无烟花爆竹致重度污染;应急减排提前研判,有效应对10轮污染,抢回16天优良天。此外,进一步压紧压实企业主体、县区属地、行业监管责任;利用“人工智能预报+卫星遥感反演+高空瞭望摸排+地面走航观测+组分溯源分析”等手段强化科技支撑,推进PM2.5和PM10协同治理。

“2021年我们刚‘上岸’时,江面几乎看不到鱼群;2022年,江水逐渐清澈,鱼类和鸟类也逐渐可见;再到2023年、2024年,人们能时常看到珍稀鱼类和鸟类,合江门和三江口成为网红景点,不仅有本地群众前来游玩,外地游客也越来越多。”新闻发布会上,从捕鱼人转为长江护鱼人的谢富昆还分享了3年来三江口区域发生的变化以及自己的巡护故事。

2027年宜宾将打造“以竹代塑”应用场景2000个

据悉,宜宾是国内竹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到2027年,宜宾将打造“以竹代塑”应用场景2000个,通过“以竹代塑”产品的应用替代,逐步地减少塑料污染,使绿色消费的理念融入百姓的生活。

宜宾市林业竹业局副局长左利勇表示,近年来,宜宾主动扛起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责任,实施了“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和“以竹代塑”两项工作。

在国土绿化方面,2022年以来,宜宾通过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等多种方式,在沿江县(区)实施了37个营造林项目、营造林面积12.66万亩,建设护岸护坡“林带”220余公里。同时,落实林长制责任体系,强化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自然保护地等人防技防装备能力,境内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活跃鸟类记录达39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四川山鹧鸪繁殖成功率从15%提升至32%,种群数量与栖息地面积双增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6.75%,实现了长江“增绿”、生态“增效”。

同时,宜宾竹资源丰富,多数竹林品种适合制造竹浆,而竹浆是生产“代塑”产品的优质原料。基于此,宜宾将“以竹代塑”作为竹产业发展主攻方向。

政策层面,宜宾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以竹代塑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快推进“以竹代塑”的决定》,为竹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政策保障。产业培育方面,先后吸引裕同环保、山鹰集团等14家以竹浆、竹材为原料的企业投资建厂,“宜宾造”产品目录纳入200余种竹产品。兴文县开展全域“以竹代塑”示范试点,建成“竹日用品交易中心”,线上线下销售竹产品近万种。

目前,全市“以竹代塑”产品制造企业达43家,竹浆年产能43万吨,占全国14%;竹浆模塑年产能12万吨,占全国23%;“竹浆纸一体化制造”“竹浆一次性餐具制造”“竹原纤维汽车内饰材料制造”等典型产业门类集聚成势。到2027年,将打造“以竹代塑”应用场景2000个,通过“代塑”产品应用替代,逐步减少塑料污染,让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多领域、全方位的“以竹代塑”应用推广格局,为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编辑: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