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产教融合“一条龙”综合体,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

2025-03-20 16:16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刘浩然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实践的学生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周瑜原 摄影报道

3月19日,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举行产教融合采风活动。

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是宜宾市人民政府举办,市教体局直属管理。由原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宜宾经济校、宜宾第二师范学校、宜宾市工业技工学校和宜宾市粮食技工学校合并设立。2019年经省政府批准在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宜职校”)基础上设立宜宾技师学院,由省人社厅负责业务指导。学校(院)占地270亩,现有学生10000余人,在编教职工439人,其中正高级教师4人、特级教师4人,有省级名校长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设有智能制造、信息工程、汽车工程、文化旅游、现代服务、烹饪、学前教育、人文教育8个专业系,开设预备技师(等同于本科)、高级工(等同于专科)、中级工和中职不同培养层次专业30余个。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无人机实训区

近年来,宜职校(宜宾技师学院)办学综合实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及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宜宾职校(宜宾技师学院)被评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第一批示范性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会改革试点院校、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校、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四川省三名工程五星名校、四川省首批信息化标杆学校、四川省“三全育人”典型学校、首届四川省美丽校园、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育先进集体、四川省技工教育表现优秀单位、四川省技能大赛集训基地。

宜宾高新区与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共同建设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宜职校(宜宾技师学院)为更好地服务宜宾市“4+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整合政、企、校、研资源,共建产业学院、共建基地,以需求导向、项目驱动,市场化运作,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宜宾市高新区于2024年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基地占地99亩,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总投资5.7亿余元。建成集教学、实训、生产、培训、评价、大赛、大师工作室、创业孵化和企业服务等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综合体。以基地为载体,实现了学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李富林介绍工作室

在宜宾市高新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宜职校信息工程系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专业(高级技工班)2021级学生李富林介绍,去年9月,他和同学在基地成立了“阿轩创新工作室”(学生自主创业),主要开展漫展Cosplay道具、3D打印零件、手办工艺品、道具建模、工业建模制作及网站开发。工作室成立以来,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专门划了一小块区域作为办公区域。

“我和工作室的同学一起努力,通过运用在学校所学的影视后期、视觉设计、技术开发、计算机技术、短视频运营等知识和技能,通过在学校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我们工作室设计制作的漫展Cosplay道具、手办礼品受到市场的欢迎,目前已经销售很多单了,收入了9000元左右。”李富林说。

大师“手把手”教学,生产现场

大师“手把手”教学,在产教融合基地一边教学,一边带领学生开展生产。方宝红是中核建中宜宾核燃料原件有限公司一级焊工,先后获得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实践的学生

方宝红说:“这些孩子学习的时候很刻苦,没有上课的时候,我有空的时候都会过来关注一下他们的学习实践情况,每次上课时我都会提一些他们遇到的常见问题,答对了我就自费给他们发个小小的红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去年,我带着他们参加在自贡举办的四川省技能大赛焊接技术赛项比赛还得了二等奖,前年也得了第二名。”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实践的学生

宜职校(宜宾技师学院)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推进教学一体化课程建设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在建设思路上,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育人新格局,把职业院校的概念延伸到行业企业和整个社会,把人才培养与现实生产高度融合,把教学课程转化为现实场景、技能标准的知识模块,把人才培养标准定位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价值目标,把学生自信、自立融入培养全过程,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育人新格局。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正在上课的学生

创新共建产业学院新载体,引进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真正把人才培养融入现实生产场景,把职业技能标准、技能大赛内容植入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勤学苦练强化技能,为企业精准培养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实训基正在操作无人机训练的学生

同时与英发德耀、普什集团、中航三江、天工机械、网易、京东、天猫养车等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专家工作坊以及合作生产经营。把人才培养融入现实生产场景,把职业技能标准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