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近年来,龙华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夯基础、兴业态、搭平台,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八仙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龙华古镇顺利开园,镇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500余万元。2023年全镇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123.76万元、同比增长107%。
夯实三个基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力夯实基础设施等基础,营造“诗与远方”良好氛围,吸引游客旅游,变流量为“留量”,创造更多文旅发展机会。一是夯实发展规划基础。高标准规划“255”旅游格局,确定天府旅游名镇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两大目标,融合仙佛文化、兵屯文化、研学体验、运动体验、生态康养五大特色,建设古镇、八仙山、老君山、竹林、鱼孔—碳石五大旅游组团,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二是夯实景区建设基础。立足八仙山世界第一立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优质人文和自然资源,投入资金12亿元,实施文旅项目建设,完成游客接待中心、禅茶文化园、观云阁、风貌改造、河道景观、老君山宣教馆等项目建设,目前核心景观体系初具形态。累计建有停车场8个、旅游公厕7个;完成场镇亮化工程,覆盖面积1.2万平方米,让“古”镇“新”生,风景风貌更加靓丽。三是夯实运营管理基础。倡导文旅“四员”,争做龙华镇文旅形象维护员、景区景点解说员、美丽龙华宣传员、龙华游客服务员,着力提升全民诚信经营、文明礼貌等行为规范。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形成龙华手鼓、龙华街舞等文化队伍12支,开展省级非遗“女子踩桥”“狮灯、牛灯、龙灯”等文化活动展演20余次,强化宣传推广,聚集人气。仅2024年春节期间,场镇小吃摊位日最高营业额达15000元,日均营业额在6000元以上。
打造三种业态,促进旅游消费升级。完善各类文旅产业业态,以旅带农,以旅促消费。一是打造传统旅游业态。打造龙华镇文旅示范特色街,重点规划餐饮、住宿、娱乐三类业态,以“国资公司+民营企业”两类主体进行招商运营。在营商铺56间,新增餐饮店近10家,成立餐饮协会规范行业服务,推行餐饮业“红黄黑榜”制度,培育特色餐饮名店1家,2024年春节期间,夜市小吃街营业额累计达120万。投资40万元共同打造以传统“龙华九大碗”为主的地方特色餐饮店,形成龙华餐饮标杆店面。培育打造中餐厅、农家乐、星级酒店各2家。二是打造新型旅游业态。借助老君山组团的碳石村、鱼孔村生态转变,四川山鹧鸪等雉科鸟类向保护区外围扩散趋势,组织村民积极参与珍稀动物保护,发展起“鸟导游”全产业链,为观鸟爱好者提供观鸟摄影棚、开车带路、订餐住宿等服务,“鸟导游”年增收超3万元,2024年,进一步打造老君山景区观鸟棚2个,借助老君山宣教馆研学基地,开展成人、儿童自然教育、科普教育。三是打造农旅融合业态。实施茶叶提质增效项目,对4000余亩示范茶园茶叶生产统一施肥、修剪、收购,推动茶叶从粗放式生产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松散化经营向组织化经营转变、大宗茶生产向名优茶生产转变。建成茶叶标准化加工厂8个,打造“伍盘银尖”富硒茶品牌,带动就地消费、体验式消费。2024年以来,年产干茶3500余吨,本地化生产达到80%以上。投资50万元打造优质农特产品销售店,加强展销、推介,累计售出腊肉、富硒茶叶等农特产品20万元。
搭建三个平台,释放以旅兴业活力。结合文旅发展,搭建各类平台,发挥人才作用,实现群众就业创业。一是搭建管理人才服务平台。大力推动人才兴旅、人才强旅,探索实施“国企人才兴村计划”,选派国企中层干部到村任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帮助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截至目前,整合八仙山村资源,初步形成“古镇—八仙山景区—古法造纸遗址—野鸡坪—石门寺—古镇”旅游环线,以“国企+村公司+产业链”为纽带,完善旅游服务链,与县国资公司达成合作协议4个。二是搭建文化人才服务平台。在铜厂村探索“以文兴村”模式,通过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社区长江文化节等省市活动,以及春节、元宵晚会等县镇文化活动,为乡村文化艺人搭建演出平台,提供部分有偿文艺演出服务,带动群众就业增收,进一步提升龙华古镇知名度。三是搭建技能人才服务平台。强化技能人才培育,5名手工制茶传承人获屏山县“炒青大师”称号。通过文旅发展带动农特产品、手工艺品、酒吧、KTV等服务业发展,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外来人员来龙华创业。截至目前,累计带动餐饮住宿保洁等1800人次就业,群众累计增收280余万元。(供稿:屏山县龙华镇 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