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外知识分子到江安县夕佳山镇开展支教活动

2024-07-30 13:54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刘浩然

四川新闻网消息  走进四川省江安县夕佳山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休闲娱乐室里老人们三五成群或聊天或下棋或打牌,多功能放映室中孩子们全神贯注听老师讲授课程……“一老一小”其乐融融。

“一老一小”系民心,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百姓普遍关心的民生大事。夕佳山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在服务“一老一小”群体精细化、精准化上积极探索实践,充分挖掘辖区优势资源,丰富活动形式,扎实开展关爱“一老一小”系列活动,守护朝夕美好。近日,夕佳山镇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为契机,联合首都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党外知识分子开展关爱“一小”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童”识新篇  破冰互动拉近距离

小游戏“击鼓传花”点燃了小朋友们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小朋友们从一开始的腼腆胆怯逐渐变得积极自信起,趣味十足的游戏也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自此,“七彩的夏日”暑期志愿服务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在第一节课上,一张张纸,一道道折痕,一个个形状各异的折纸在艺术的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独有的光彩。通过折纸,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而且“十指连心”,通过动手,开发大脑,使大脑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时促进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小小的手工纸在大学生和小学生的手里栩栩如生,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小小的纸引入了“三等分点”的数学思维问题,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和数学思维。

“童”匠巧手  神秘科技智趣时光

活动期间,丰富多彩的内容令人目不暇接。孩子们热情洋溢地参与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课程。在制作“简易风力发电机”过程中,探索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奇妙变化;在“能源魔法”课堂上,大家一同解锁绿色能源之谜;而通过探寻“光的奇幻旅程”,他们理解了光的奥秘;在“趣味摩擦力拔河”比赛中,孩子们感受了摩擦力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童”学文化  感悟文化魅力传承文化经典

而文化课程则包含文物有话说、制作绒花、古诗词、创意拼贴诗、吹墨画等课程。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孩子们领略传统之美,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他们在授课老师带领下,聚焦于文物修复与保护,了解文物修复师的工作过程。修复文物不仅修补损伤,更是延续历史的纽带,让后人能够通过观赏、触摸、感受文物,深刻理解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多样。通过制作绒花,实现创造性转化,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五彩斑斓的扭扭棒在他们的指间灵动跳跃,最终化作一朵朵绚丽的绒花。通过学习古诗词《春夜洛城闻笛》《早发白帝城》,孩子更加了解古人的智慧与哲理。在授课老师带领下,大家一同走进汉字的世界,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这些拼贴诗,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孩子们心灵深处风景的再现。在吹墨画的课堂上,孩子们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美与韵味,以国画的代表——水墨画为依托,设计了吹墨画体验活动,创作出一副独属于自己的墨梅画。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童”护健康  养成良好习惯守护自身健康

在健康卫生课堂,围绕“为什么要讲卫生”、“需要重视哪些身体部位的卫生情况”、“要养成什么样的卫生习惯”三个方面展开,提升了孩子们的健康意识;在舌尖保卫战课堂,守护健康饮食的前沿阵地,小朋友在课堂中学习辨别食材真伪,掌握科学烹饪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健康课堂不仅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保护自己,健康成长。

“童”学适教 深入家访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志愿者能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参差不齐,有些孩子不太愿意沟通,表达方式也较为极端,部分孩子存在不良习惯,志愿者们将心中的疑问带入家访,了解到乡镇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有限,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着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导致的情感缺失、启蒙教育缺乏等问题。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与陪伴,但现实却是只能通过偶尔的电话和视频通话来维系这份亲情。志愿者们深入调研,以理为基,制定了班级班规,融入了小组合作和团队游戏等环节,旨在帮助大家打开心扉,建立信任。希望以真心换真心,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感受到温暖和支持,逐渐变得更加开放和自信。采用分班教学,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同学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使暑期课程达到最好的效果。

夕佳山镇“七彩的夏日”暑期系列活动满足了孩子们在成长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更加充实有趣的暑假。下一步,夕佳山镇将持续聚焦“一老一小”需求,强化跟踪监督,以小切口沟通大民生,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事,不断织牢织密“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力守护“一老一小”的朝夕美好。(供稿:江安县夕佳山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