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 屏山县属大小凉山余脉,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有中小河流15条、水库18座、山洪灾害易发区177个、地质灾害隐患67处,山洪地质灾害易发、高发、多发,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极端天气来临,谁来喊?如何应?”为有效打通预警落地“最后一公里”,近日,宜宾市屏山县聚焦“喊醒”“叫应”关键环节,持续健全完善临灾预警工作机制,拴紧汛期安全“保险阀”。
绘制“流程图”,临灾预警全链条响应
屏山县以气象部门发布暴雨橙色或红色预警信号,以及预警预报可能出现重大灾害性的强降雨天气或监测到可能致灾的突发性、局地性、灾害性强降雨天气作为启动标准,分级制定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和红色预警信号“‘喊醒’‘叫应’实施-落实反馈-统计情况-消息编报”的四级响应机制,如在规定时限内未接到反馈,由县防办和相关成员单位实施点对点“叫应”,确保临灾预警快速传递,直达末端。
编制“分工表”,关键环节全方位覆盖
按照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屏山县应急管理局、气象局、水利局、自规局等部门分级组织“喊醒”“叫应”,在确保全覆盖、无漏洞的前提下,避免重复调度,精准传递预警信息。明确地质灾害点、山洪危险区以及旅游景区、在建工地营地刚性落实避险转移的责任部门,要求预警信号解除后,由属地乡镇避险转移“指挥官”和责任单位组织开展雨(灾)后排查和安全评估,确认安全后有序组织返回。县应急指挥中心对“喊醒”“叫应”及落实情况进行实时统计,及时汇编报告暴雨预警情况。
创制“问答单”,调度提醒全过程闭环
制定7项问题清单,要求部门在对乡镇、灾害危险区、重要点位抽查调度时问清“七个是否”:“是否在岗在位?是否收到预警信息,哪类预警?是否有强降雨或河道高水位?当天是否已巡查,巡查几次?是否有山洪灾害易发区或地灾监测点等高风险区?是否有野外营地,驻地现有人数及转移情况?是否有需要转移的群众,总转移人数?”乡镇答好“四个情况”:“谁在坐镇指挥?目前降雨情况如何、哪些村(社区)受影响?是否已‘喊醒’‘叫应’村(社区)防汛责任人?有无人员转移、是否应转尽转(转移人数)?”各相关部门在了解基本情况后,做好“四个提示”:“迅速转移危险区群众;加强库坝、山塘、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灾害危险区、临河临溪村或社区、在建工地营地、危险住房、低洼地带的工矿商贸企业等巡查防守;做好被困人员救援;灾情险情要及时报告,注意基层干部和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屏山县开展风雹灾害道路清通
2024年以来,屏山县成功应对5轮暴雨、2轮风雹强对流天气和3次洪峰过境过程,紧急转移避险2607人次,未发生因灾伤亡事件。特别是4月15日晚,屏山县遭遇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县内部分区域风力达33.1米/秒,大于12级。因预警传递快速,“喊醒叫应”直达末端,大乘镇岩门村七四茶厂厂房内26名工人在厂房垮塌前成功转移避险,被中央、省级多家主流媒体报道。7月18日,宜宾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宜宾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将《屏山县防汛减灾临灾预警“喊醒”“叫应”工作做法》转发全市予以推广。(供稿:屏山县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