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聚焦宜宾江安、长宁:直播长江鲟天然人工繁殖试验成果,探秘“鲟家”

2024-04-10 18:09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陈荞

四川新闻网消息(张建芳 通讯员 石兴旺)4 月 9 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十年禁渔看长江》大型特别节目记者,分兵两路,前往四川省宜宾市的江安县与长宁县,直播 2024 年长江江安段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与自然繁殖试验,以及长宁县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探访现场,揭秘“鲟家”。

当天上午,在江安的央视记者直播了岸上江安县长江竹岛插江区域的试验情况及成果,详细讲解了试验场环境、产卵场改造及前期工作,突出了实验的重大进展与突破。并跟随科研人员进行了水下监测直播,探访野外人工产卵场情况。
 

4月9日,央视记者在长江鲟天然水域自然繁殖实验场采访项目首席负责人杜浩时情景。江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长江江安段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与自然繁殖试验项目首席负责人杜浩介绍,2023 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首次开展“长江鲟种群重建实验”。今年 3 月,科研机构继续进行产卵场改造与自然繁殖试验,科研人员依据河道地形特征,在人工改造的产卵场铺设了 23 个水下摄像头,24 小时连续值守观察长江鲟的行为。幸运的是,4 月 6 日,他们已成功观测到引入的长江鲟亲本到人工改造的产料场中自由集群交配产卵和雌雄互作后受精卵飘落的场景,潜水人员捞取到了 10 枚长江鲟卵,这证明长江鲟主动找到人工改造的产卵场并顺利产卵,实验取得突破性成功。现在工作重点转向关注后代能否在产卵场和天然水域自由出苗,每天要对产卵场进行检视,查看有多少卵能够正常发育,以及是否有水霉情况,期望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能够在此栖息、自由出苗。

从江安官方媒体《多彩江安》的相关文章获悉,近年来,该县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自 2019 年以来,该县率先完成渔民退捕转产上岸工作,持续加强长江干线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群管与专管结合的联合执法,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江安水域生态环境大幅改善,鱼类资源总量加快恢复。

同日上午,央视记者来到位于四川宜宾市长宁县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下文简称“保护基地”),直播了该基地的长江鲟繁育工作,揭开了“鲟宝”的神秘面纱。

目前,基地今年的中华鲟人工繁育工作已进入育苗阶段。这里保护着野生长江鲟的种源亲本,每年都会孵化出大量的鲟宝宝。根据长江鲟的个体特点,繁育工作的第一期从产卵到孵化阶段已结束。此时鲟宝们正经历开口阶段,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换,主要的开口食物是水蚯蚓,即红线虫,为适应鱼苗口径,投食前需剁碎。

从一批小鲟苗成长的过程记录片中发现,在自然水域中,卵外有层粘液质,附着江滩鹅卵石缝隙,水流带来氧气。在水下微摄像机的镜头中,能看到鱼卵孵化过程,四五天细胞分裂中,能感受到生命孕育的跳动与喜悦;刚破卵而出的“鲟宝”们身体呈半透明乳白状,有白白小肚子,卵黄吸收完毕后会变黑,长大后它们的身体呈梭状细长条,尾鳍状态成“V”型,身披软甲,帅气十足。

据基地负责人周波介绍,基地占地 60 亩,建有救护车间、繁育车间等。“保护基地”现有长江鲟原种 18 尾,占全国数量的 90%以上,是农业部的保护与繁育基地。历经多年研究培育,年度繁育量达 100 万尾。今年将增殖放流的 10 岁大长江鲟正在接受放归前的例行体检,它们在人类环境下长得壮,但回归自然后仍面临诸多考验,人工繁育至少为长江鲟在灭绝边缘买了份物种多样性保险,但让其重返长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增殖放流中还有半岁到一岁左右的长江鲟,体长已达 50 厘米,野外长江鲟 7 岁才具繁殖能力,它们回归长江后需在六年时间里学会捕食和更多野外生存技能,最终拥有更多野性。

长宁县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基地”是长宁长江上游珍稀鱼类种业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正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助推乡村振兴和长宁水产业高质量发展。两代人肩负着同样的守护长江鲟责任,周家父子 30 年如一日坚守护鲟之责,护住了长江鲟种群,守住了一江清水。长江头盼大鱼归,护鲟鱼、守长江、建家园,长宁一直在行动。

此次央视记者到宜宾江安、长宁两县的直播与探访,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天然人工繁殖长江鲟的生存环境与现状,见识了可爱而神秘的“鲟宝”模样,也见证了长江鲟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成果。然而,保护长江鲟,守护物种多样性,依旧任重道远,需要全民齐心,共同爱护长江,保护大自然所有珍稀物种,实现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