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坝坝宴”在农村不仅是一场宴席, 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发展, 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日益增长, 老百姓不仅要吃得饱, 更要吃得好,如何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筠连县联合苗族乡探索四项举措,让“坝坝宴”变为“放心宴”,守护好“乡味”与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助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做深做实做优。
强化组织领导、压实监管责任。联合苗族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明确食品安全相关工作机制,完善、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强化农村“坝坝宴”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明确各村委会农村“坝坝宴”食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摸排建立乡厨信息台账,并协调联系办理“四川省食品摊贩登记卡”,让所有“坝坝宴”持证办理,转变乡厨从业人员思想观念, 引导乡厨合法合规经营。与持证乡厨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每一次“坝坝宴”由持证乡厨负总责,管理其团队所有参与制作“坝坝宴”的人员, 规范从业人员操作, 提升乡厨餐饮服务水平。同时由驻村领导和驻村干部联系各村持证乡厨,每季度采取电话、实地走访、暗访了解等方式联系持证乡厨宣传食品安全,通过层层压实责任提升“坝坝宴”管理水平。
强化管理措施,严格报备管理。要求各村自办宴席举办者在宴席举办前5日向当地人民政府提交操办宴席申请,填写《四川省农村集体聚餐报告表》,并向举办者、承办者发放《四川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告知书》,签订《四川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承诺书》和《四川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责任协议》。每月底由乡食安办按时向县食安办报送辖区内自办宴席案场次和监管情况,做到“坝坝宴”监管一环扣一环不缺不漏。
加强现场督导,确保监管到位。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协管员”作用,加强对坝坝宴的监管。在举办前1日和举办时到现场进行检查,乡食安办派出食品安全监管员到宴席承办或举办现场监督指导,重点对资质证明、加工原材料来源、环境卫生、餐食具消毒、高危食品、凉卤冷藏保鲜、加工过程生熟分开等内容进行检查指导,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集体用餐安全进行食品安全技术指导,并填写《四川省农村集体聚餐现场检查指导记录表》,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提出改进意见;对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隐患,又无有效措施解决的,立即要求举办者停止举办宴席,确保农村“坝坝宴”安全稳定。
强化宣传培训,营造安全氛围。对全乡1家从事“坝坝宴”操办专业加工场地业主、11名流动厨师进行登记备案和业务上岗培训,内容以食品安全危害关键分析控制点及食品采购、贮存、加工等为重点进行详细讲解。同时坚持“红事缓办、白事简办、其他事不办”的原则,在学校门口利用家长接孩子的机会向群众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提高群众安全责任意识,引导群众主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确保“坝坝宴”有备无患平安开席,为“坝坝宴”安全监管创造浓厚氛围。(供稿:筠连县联合苗族乡 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