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双长”协作齐抓共管 联防联控筑牢“高墙”
四川新闻网消息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公安厅、市公安局关于重大风险预防化解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预防化解森林草原火灾风险能力,屏山县公安局积极探索实施“林长+警长”制改革,采取机制共建、队伍共用、难题共解等措施,着力构建“一盘棋”工作格局、织密“一张网”管护体系、打造“一体化”工作模式,切实筑牢森林防火高墙,全县连续2年实现无森林火灾刑事案件发生。
一、机制共建同发力,构建上下联动“一盘棋”工作格局。按照“分级设立、逐级负责、联动协作”原则,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协作机制、夯实责任链条,推动“依法治火”行政监管与行政执法无缝衔接、同向发力,构建上下联动“一盘棋”工作格局,提升火灾风险治理力。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出台《屏山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成立县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林长制办公室在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林业竹业局),统筹财政、交通等36个部门协同开展工作。配套建立健全林区警长制工作体系,在县公安局设立林区警长制办公室,发挥“1+1>2”改革效应。二是完善协作机制。县林长制办公室与县林区警长制办公室建立定期会商、案件移送、调查协作、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队伍共建、活动共创等协作机制,乡(镇)“两长”制办公室参照制定,畅通各级警长同本级林长沟通联络平台,警长协助林长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等职责,共同推进森林火灾防控工作,构建起分工合作、高效协同的森林资源保护机制。三是夯实责任链条。研究制定“林长+警长”会议、巡林、信息、督察、考核等工作机制,以任务落实倒逼责任落实。各级林长严格履行辖区内森林资源管护第一责任人、森林防灭火第一责任人职责,各级警长承担连带责任。同时,在林区重要入口、人口密集区和重点管护区设置“林长+警长”公示牌,畅通广大群众监督举报渠道,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二、队伍共用强合力,织密群防群治“一张网”管护体系。以片区划分为基础,以精准布局为关键,以重点区域为核心,统筹使用林长、警长和其他人员力量,建立网格清晰、职责明确、重点突出的“一网护林”森林资源管护体系。一是片区划分“织网”。根据屏山县森林资源布局和生态区位状况,以“属地为主、便于管护、力求均衡”为原则,初步划分片区,进一步走访调研、专题研讨、征求意见,科学划定13个县级片区,11个乡镇级片区,154个村级片区,将全县森林资源全部“织”入“网”中,使其防火责任一目了然。二是精准布局“定格”。结合“联乡包村”工作,对应县、乡镇、村三级片区,严把关口、精细谋划、统筹考虑,设立三级林长387人,三级警长142人,村级监管员158人,护林员757人,全部“定格”网中,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同时,大力整合网格员、一村一辅警、基层治理专干等力量,夯实林区防火基础力量。三是重点区域“标红”。“标红”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有林场等重要点位和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输变线路施工林区,单设林长和警长进行重点管护,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和解决有关问题,做到严防死守。同时,严密排查,对前科、痴呆、聋哑、精神病、留守老人、未成年人等重点人群,以及“林边村、林缘户、林中人”“三林”人员造册登记,将其列入治安重点人员(B类)进行管控,从源头进行森林火灾“拦截”。
三、难题共解增活力,打造特色宣传“一体化”工作模式。为破解屏山县地域宽广、山区道路难行,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不通等“难点”“堵点”,创新推出“马背双语+支客师+车载喇叭”巡教一体化工作模式,打通工作落实“最后一米”。一是“马背双语骑警”巡逻。在屏边、清平2个彝族乡,组建“马背双语巡逻队”6支,由精通彝汉双语、擅长骑马的林长、警长、护林员、网格员、村干部、村民等人员组成,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进山入林开展巡逻、护林、宣传等工作,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筑牢安全防线。二是“支客师”宣教。利用“支客师”在乡镇覆盖面广和人熟、路熟、情况熟等优势,发挥“支客师”群体的高度话语权和特殊号召力,在每个村(社区)建立“支客师”人才库,协助林长和警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森林防火知识宣传教育和巡林护林工作,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三是“车载喇叭”助力。在巡林车辆安装车载喇叭40余部,林长和警长开展林区巡查、检查和治安巡防时,同步播放森林防火禁令、法律法规、警示教育典型案例、森林火灾扑救常识等内容,实现“巡教双收”的效果。同时,在各村组安装广播大喇叭,把林区防护宣传深入到田间地头、村落院坝,提高全民林区森林防火安全意识。(供稿:屏山县公安局)
![]()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