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新闻网消息 (陈建 方燕 记者 周瑜原)前言:他是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带着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放弃在外务工的优厚条件,毅然扎根乡村,带领乡亲共同吃上“电商饭”,助力乡村振兴。他就是宜宾市翠屏区第二届农民工创新创业标兵、思坡镇临江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廖强吉。
大学毕业外出闯荡
临江村位于思坡镇西部,是典型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落,在2016年前,由于道路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于从小生活在临江村的廖强吉,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就是考上大学、摆脱农村。
2011年,廖强吉如愿考上了宜宾学院,跳出了交通闭塞,信息不通的临江村。而此同时,时任临江村党支部书记的父亲,却不怕苦,敢干事,跑项目,筹资金,通过四年的努力,带着当地父老乡亲投工投劳,硬生生把村里的每一条泥泞小路变成了宽敞整洁的水泥路。
大学毕业后,廖强吉也与其它高校毕业一样,多次参加公务员考试,但屡次落选,备受打击。于是,生性好强的廖强吉便萌生了外出打工的念头。
在临行前,他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娃子,一时的成败不能说明什么,现在的临江,基础设施已经很好了,如果你留下来,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一起把临江建设的更好,让老百姓过上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
但年轻气盛的廖强吉,毅然拒绝了父亲的请求,跑到浙江从事起了电动工具的网络销售工作。
在浙江一个成本60多元的品牌电钻,通过互联网包装,卖到国外就是300多元。通过电商,他第一次感受到互联网的强大,也被这种神奇力量所深深触动。于是他摩拳擦掌准备在浙江大干一场,立志成为一个成功的电商人。
返乡创业扎根农村
在浙江闯荡的这些日子里,廖强吉的电商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但2016年一个冬夜的电话,却改变了他最初的初衷,立志回乡创业。
父亲在电话中告诉他,今年家乡的柑橘收成很好,就是卖不到好价钱,看到村民辛辛苦苦种的柑橘卖不出去,甚至烂在树上,掉在地里,他很无助,觉得自己老了,希望他能回去想想办法,挑起这个重担,希望他做一个努力让家乡摆脱贫困的人,而不是一个努力摆脱贫困家乡的人。
回味着老父酸涩的话语,廖强吉的脑海中便浮现出老父佝偻的身影,一夜未眠的他,潸然泪下,也最终导致他下定决心:回家去,返乡创业,在家门口把钱赚了,同时照顾好家里人。
回到家乡后,廖强吉通过大量的走访,实地了解柑橘滞销的原因,联想自己在浙江从事电商的经历,忽然他灵机一动,脑海里便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临江种植柑橘历史超过40年,年产高品质柑橘超过800万斤,何不通过电商卖柑橘呢。
说干就干,他从父亲的手里接过了专合社理事长的接力棒。
“好产品才好销路”,在担任理事长的这段时间里,廖强吉通过争取财政投入、金融贷款、社会投资等多种形式,建成了临江村新品种柑橘种植基地500余亩,技术改良连片果园2000余亩,又同中国邮政宜宾支公司组建了“临江村电商服务中心”,实现了“快递进村,农产品全国包邮”;
凭借在宜宾学院读过书的人脉机会,和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约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基地”,每年邀请大学生200余人次到村开展电商直播、产品营销、视频推广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柑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为提高临江村柑橘的市场竞争力,他带领合作社成员及周边农户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商业务,共同注册农产品商标2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个,探索出了“在外务工人员负责网上销售——在家老年人负责采摘、筛选——电商工作员负责打包、填单”的临江电商“黄金组合”,实现单日快递发件突破700单,为村集体经济增加管理性收入4万余元,在临江电商中心,老年人成了收发快递的“主力军”,也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农村电商“风景线”。
成功创业勾勒未来
如今在廖强吉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专合社不断取得进步,获得社会认可,先后被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市、省级示范社”,“优质诚信示范单位”,2021年更是被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
回想返乡创业的五年,廖强吉内心感慨万分。如今,他已接过他父亲的“班”,肩挑临江2700名群众的期盼和重托,担任了新一届临江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对于未来,廖强吉信心满满,他希望再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带领乡亲把电商产业做大做强,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从而探索出一条产业兴、生态好、村民富的新路子,擦亮临江村特色产业名片,激活乡村发展动力,勾勒出临江村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