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石兴旺 胡敏 摄影报道)魅力之港,文化江安。4月18日,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县”四川省江安县,成功举办“全国著名作家走进江安”暨《十月》年度文学论坛活动。江安县人民政府县长宿斌主持并执笔签约。
![]() |
根据合作协议约定,该论坛自2021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标志着江安赢得了“《十月》年度文学论坛”永久落户举办权;参加论坛活动的作家每年撰写一定数量的采风作品,由《十月》杂志社择优以专辑的形式发表。
阳春三月橙满园,草长莺飞竹添枝。来自国内外40位文学名家济济一堂,汇聚江安县进行为期2天的文化调研和文学创作采风。当日上午,文学大家集聚江安竹岛,共同见证“北京出版集团与江安县人民政府签订《十月》年度文学论坛”永久落地江安的签字仪式,在随后以“历史记忆与地方书写”为主题的“《十月》年度文学论坛”首届文学论坛上,畅谈文学话题;为江安文化建设和提升文化整体水平,各抒己“见”,共襄文学盛举。
![]() |
以“历史记忆与地方书写”为主题的《十月》年度文学论坛场景 石兴旺 摄 |
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在签字仪式上讲到:“以后,这里每年将汇聚中国文坛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作家,在橙山竹海间畅谈文学话题。作家们走进江安、体验江安、书写江安,必将创作出优美的篇章。”这是他对《十月》文学论坛永久落户江安县后的殷切期待。
翻译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文飞在论坛上发言认为,历史记忆与文学记忆的叠加,是最好的地方书写;江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在文学、戏剧、城市发展规模与速度,令他感到震撼。“‘《十月》年度文学论坛’永久落户这里,一定能提升江安县文化整体的水平。”
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市作协专业作家石一枫在论坛谈到,地方书写的作品大都发生在自己非常熟悉的环境和领域,而历史记忆可以拉的更长,人可以通过历史记忆去感受沧海桑田,二者的有机融合结合可以促进当地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
在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福民看来,江安的历史、文化、发展等,都需要通过文学作品及其论坛形式,把文学与现代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统一起来、表现出来,让人民看得到、体会到和享受到。希望江安县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文学艺术有热爱有感知,文艺工作者要有历史使命感,将静态的历史与动态的发展结合起来,共同书写江安发展,讲好江安故事,真正让江安走出去,不断提升江安对外吸引力。
![]() |
江安县委书记李强在签字仪式上致辞 石兴旺 摄 |
“长江一线意情牵,北望青青四面山,四十四年寻旧迹,几生修得住江安。”这是中国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先生离开江安44年后,于1985年10月回到江安即兴挥毫写下的著名诗句。江安县委书记李强在签字仪式上介绍,目前,江安县一边“招大引强”,以崭新的姿态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一边全力擦亮“几生修得住江安”这张城市名片。如今,借助《十月》和文学论坛的影响力,将吸引更多的作家、文学爱好者走进江安、了解江安和宣传好江安文化,讲好江安故事,推广江安品牌,全面展现与传扬江安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发展优势。
据了解,《十月》杂志是北京出版集团旗下著名的文学品牌,创刊四十多年来推出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多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是国内原创文学最重要的平台之一,也是世界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窗口。“《十月》年度文学论坛”之所以永久落地江安,与当地“国立剧专旧址、夕佳山古民居、竹簧工艺、长江奇石”四张文化名片密不可分。尤其是作为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前身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旧址,在江安办学6年,余上沅、曹禺、焦菊隐、谢晋、张瑞芳等700余位戏剧家、影视家在此学习和教学,对我国当代戏剧、电影、音乐、电视等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江安因此也被誉为中国戏剧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