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刘波 龙艳 王超)又是一年丰收季,连日来,随着天气转暖,在屏山县旭光村宜宾芽菜种植基地,国家科技部派驻旭光村第一书记许志翔组织驻村成员与村干部携手忙着为当地菜农们收菜、称量、装车、结账等,并在计划时间内把近200吨芽菜原料运往该县加工地。
为高效推进党建引领产业,助农增收致富,旭光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公司为我们无偿提供种子、肥料、技术服务, 实行保底收购等保护措施,让我们吃了定心丸。”旭光村刘官署组贫困户杨富贵直夸扶贫干部和村两委为他们办的大好事。通过技术人员现场手把手传授,当地菜农把闲置土地种了近8亩芽菜,杨富贵今年收了近20吨,收入13000多元,相比去年大春生产收入多了一倍多。
这样事情,在该县举不胜举,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屏山县着眼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发展中的引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整合治理力量,协调治理资源,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屏山样本”,实现组织体系、工作重点、治理模式“三转变”。
组织体系建设实现“独角戏”向“大合唱”转变。屏山县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整合县乡村三级治理力量,构建“基层治理委员会+乡镇(部门)+村(社区)+网格+小组+院落(楼栋)+党员中心户+群众”多方参与的治理架构。建立协调联席会、快速议事决策、每月进度通报和现场拉练制度,治理委成员单位先后召开专题会、联席会和现场拉练会12次,牵头完成工作事项122项,研究解决基层治理问题56个。屏山镇全面推行基层治理“五长”制(河长、路长、塘长、渠长、院落长),实行定人定职定责,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提升治理工作效能。在清平、屏边2个彝族乡创新设立“彝族乡村调解委员会”,做到民情监测“动态化”、问题调解“亲民化”,快速有效化解彝族群众矛盾纠纷。2020年,共调解彝族群众纠纷2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工作重点方向实现“面面俱到”向“以点带面”转变。大力实施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乡创建行动,推行乡镇班子、城镇社区、村级组织、县级部门、“两新”组织“五创共进”,有序推进锦屏镇、屏边彝族乡集体经济整乡镇示范建设和锦屏镇乡镇治理现代化试点,高效落实全县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重点项目20项。积极探索村级后备干部培育路径,特别是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依托村级党组织书记“头雁领飞”工程,重点培育县级“明星书记”20名。抓强先进示范创建,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成功创建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乡镇6个、文明村(社区)79个,屏山镇及万涡等4个村被评为全市2020年度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示范村。
基层治理模式实现“闭合型”向“开放型”转变。选择一批具有典型性的地区,在基层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农村,探索实施农户积分制度、农户“红黑榜”和以项目、政策、关心关爱力度为支撑的“一分二榜三均衡”自管模式,倡导积极向上的民风民俗,提升村民德治意识;对易地搬迁聚居点开展“评星定级”,推进“和美乡村、和乐聚居”党建引领村庄治理示范建设。在城镇,创新实施城镇治理“彩虹”行动,发挥机关党员、环卫工人、快递小哥、青年志愿者、群众代表、退休干部、协会会员等七支“城镇移动探头”队伍带动作用,通过下单、派单、接单、督单等方式,把小区、楼栋、农贸市场、文娱场所等各个角落的治理与服务有机融合,有效实现治理触角由城市中心向城郊结合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