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蒋燕 王明杰)十月的秋风微冷,拂过横亘数里的锦屏山,纵然是秋寒来袭,却无法掩盖山脚之下的勃勃生机。上万株枝繁叶茂的茵红李树在这里默然“肃立”,从肥沃的土壤中积累着养分,为在开春献上一片芬芳的白色花海蓄势待发。
屏山县锦屏镇位于四川省屏山县,地处金沙江下游北岸,气候温暖湿润、热量资源丰富,盛产茵红李、枇杷、不知火、富硒绿茶等,被誉为“最美茶果之乡”,在这些农产品中,锦屏镇的茵红李产业最为著名。2003年,锦屏镇开始引进茵红李在锦屏山试点种植,经过一代锦屏人在十几年间的辛勤探索发展,锦屏镇茵红李形成了现有十万亩的种植面积,小小茵红李,成为了锦屏镇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让我们一起走进锦屏茵红李。
农旅融合 产业发展释放新活力
“每年三、四月份,锦屏山的李花开得铺天盖地,漂亮的‘狠’,最适合看风景了。”锦屏镇锦屏村党总支书记肖波说,那时的锦屏山成为了李花绽放的海洋。“我们当时就想,要是有游客来耍就好了,他们能感受到李花绽放的美景和香味,产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又能带动我们增收。”在锦屏镇政府的努力下,这一美好的想法很快得到实现。
![]() |
为吸引游客前往,拉动本地消费,2013年,锦屏镇举办了第一届李花节,协商相关部门现场指导、邀请文化公司表演节目、摆了一百桌“九大碗”……一番功夫下来,李花节的举办效果却不是很理想。“那个时候不懂的怎样搞旅游,景区没有收取门票,提供的旅游产品也比较单一,就是一些水果、茶叶和土鸡,吸引的游客比较少。”肖波这样说。吸引的游客少,村民的收入也就低。为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锦屏镇开始充分发掘本地区文化、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也逐渐配套完善。李花沟、梨花谷、缘定三生、梯田茶海、佛脚石、太洪寺等旅游景点被有效开发利用,兴修了特色农家乐、乡村民宿(客栈)、游客接待中心、李子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能力持续增强,锦屏镇以茵红李为核心的旅游品牌被建立起来。
![]() |
2019年,锦屏镇举办第七届李花节,景区日均接待游客二十万人次,活动期间通过售卖门票、农副产品和提供食宿等服务,锦屏镇实现旅游收入超过两千万元,带动锦屏村周边五个村村民人均增收六百余元。锦屏山上的李花越开越美,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管理统一 果实品质实现大升级
每年七月,锦屏镇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是一种一边茵红、一边青翠的果子,茵红李的别名“半边红”正是得名于此。这时茵红李沉甸甸地挂在枝头,个头如同乒乓球大小,一口咬下,果实芬芳爽口、甜中微酸,果质嫩脆化渣,令人回味无穷。锦屏镇茵红李以独特的果质口感远近闻名,当其他地区果子价格维持在每斤一元钱的时候,锦屏镇茵红李早已突破了每斤三元的价格。
“以前不懂怎样管护茵红李,施肥、除草、修枝、疏果完全是按照个人经验来开展,结出果子的质量也就不好,当时我们就想方设法对果质进行改良。”肖波说。
2016年,锦屏镇在锦屏村建设了一万亩优质茵红李示范基地,同时村上“土专家”成立了服务团,免费向周边村民推广茵红李种植管理技术。借助东西扶贫协助的东风,锦屏镇成功邀请浙江海盐的农业专家到示范基地调研,专家根据锦屏镇的土壤、气候编写了《茵红李标准化栽培模式图》,将茵红李周年管理农事活动细分为八个时期,每个时期进行点对点的农事安排。“我们现在按照‘七统一’标准化技术进行管理,严格按图施工,每亩产量不超过四千斤,留果只有六万颗,重在品质、不在数量。”严格的种植管理要求,实现了果子品质的大升级,2017年,锦屏镇“天枝鑫”茵红李获得中国绿色食品产品称号,成为了茵红李中的驰名品牌。
多措并举 茵红李销售量大突破
果子品质和产量上去了,如何将产业资源转化为增收途径,成为了农户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 |
各村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帮了农户的销售大忙。“以前都是销售方式是被动收购,有老板来收茵红李才卖得出去,现在我们成立了专合社,主动出击外出寻找市场。”为了打响锦屏镇茵红李的知名度,各村茵红李销售合作社分工包片,开启了“东奔西走”“北上南下”式的跑市场、拉客户,西至成都、北至西安、东至上海、南至广州,锦屏人的推销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商会、超市和企业。
把锦屏产品送出去,将顾客目光引过来。2020年7月,宜宾市屏山县举办了茵红李品果节,三十多个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活动,成功评选出了茵红李金奖品牌——锦屏镇“半脆茵”。在客商的青睐下,锦屏“半脆茵”销售额当日突破两万元。不仅如此,锦屏镇还将树高四米、占地面积二十五平米茵红李的“树王”果子全部拍卖出去,两万余元的拍卖款全部捐赠给了学校。
电子商务、直播带货也成为了打响锦屏茵红李名气另一渠道,农户自发利用微信群、朋友圈、淘宝、抖音进行直播带货,农户成为了自家茵红李的代言人,售出的茵红李价格十分可观,单价在八元至十五元一斤,产品一度供不应求。
2020年,锦屏镇优质茵红李产量达六万吨,销售金额达四亿元,通过一辆辆冷链物流车的帮助,锦屏茵红李“跑”得更远,成功输送到了我国的各个城市,让无数民众品尝到了锦屏茵红李的原汁原味。
金秋十月,正值茵红李树体积累养分的时期,辛勤的锦屏人民又开始忙碌在田间地头,为茵红李树施肥、剪枝、定型,为来年的春华秋实挥洒着汗水。种满茵红李树的锦屏山成为了锦屏人眼中的“金山银山”,茵红李树成为了锦屏人民摆脱穷困的“摇钱树”,茵红李成为了锦屏群众脱贫奔康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