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确定加快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
2020-08-08 14:46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消息(李丽龙 记者 周瑜原)8月7日,宜宾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解读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宜宾明确在2021年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2025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增强成渝地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在西部形成支撑和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对于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内陆开放开地;对于形成强大战略后方,经略西部广袤腹地、拓展战略回旋空间,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宜宾地处成渝双核中部区域和成渝贵昆四大城市“X”交汇处的中部顶点。从历史看,自古就是川渝滇黔结合部商贸重镇,素有“填不满的叙府”的美誉;从区位看,是成渝地区联结东亚和东南亚、南亚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新形势下经略西部广袤腹地、拓展战略回旋空间的重要战略通道;从空间看,与成渝地区构成经济发展成长金三角,是成渝南翼的区域中心城市。以上充分说明,宜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7月30日,宜宾召开的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此次全会形成共识,推动宜宾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宜宾必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同时,全会与会同志认为,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支持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支持宜宾建设国家创新型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市和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这是省委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布局中,赋予宜宾的新使命、新任务,作为四川省的区域中心城市,宜宾必须率先而为、主动作为。

全会期间,大家深入讨论,一致认为,加快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是宜宾明年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后目标定位的重大战略升级。去年,宜宾经济总量突破2600亿元、由全省第4跃居全省第3,实现了20年来的历史性突破。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2.4%、居全省第1,预计全年经济增长5%、总量达到2770亿元。以此为起点,只需明年经济增长6.6%,宜宾就能成为全省第2个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的地级市,如期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实现这一目标后,怎样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动宜宾“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是宜宾市委必须提前思考的重大问题。为此,市委专门召开一次全会,作出《加快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的决定》,这是事关宜宾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是宜宾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必将进一步提升宜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区域能级和战略位势。

通过分析,大家认为,实现全会主题确立的目标,宜宾是有基础、有条件、有支撑的。从经济支撑看,去年宜宾经济总量突破2600亿元,列四川省地级市第2位,而去年重庆市经济总量最大的渝北区1848亿元,与宜宾还有很大差距,宜宾在成渝地区经济总量大。

从区位支撑看,宜宾距离成都、重庆均在210公里左右,与成都、重庆两个极核构成经济发展成长金三角。从产业支撑看,去年五粮液集团营业收入达到1080亿元,成为全省第4个跨越千亿台阶的工业企业,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从科教支撑看,目前宜宾有高校11所、今年秋期学生将超过7.8万人、明年在校大学生将超过10万人;有11所科研机构、2个院士工作站,科教资源和创新能力强,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从交通支撑看,宜宾是63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是川渝滇黔四省(市)中唯一列入全国50个铁路枢纽的地级市,是成渝地区除成都、重庆外立体综合交通优势最为明显的城市。
从开放支撑看,宜宾有1个国家级经开区、1个省级高新区、8个省级经开区,已建成国家临时开放口岸、自贸试验区宜宾协同区、宜宾综合保税区,三江新区获批全省首个省级新区,国家高新区即将获批,是成渝地区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和沿江开放高地。

从城市支撑看,中心城区面积1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3万人,城镇化率51.2%,具有较强的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是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分析研判,宜宾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切合中央、省委要求,符合宜宾发展实际,顺应全市广大人民期盼,宜宾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有决心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

编辑:刘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