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网信人才培养基地授牌仪式现场资料图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与多方“云签约”现场资料图
四川新闻网消息(王春艳 记者 周瑜原)4月9日,四川省网信人才培养基地暨四川互联网学院(宜宾)暨宜宾市2020年第一批数字经济项目“云签约”仪式举行,作为项目的主要建设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奇安信、深圳讯方通讯、北京云测、科大讯飞、青岛海尔智家、杭州海康威视、宜宾市大数据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6月29日,宜宾市第二批产教融合项目签约仪式上,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成都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深圳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一电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天原集团公司等知名院校和企业签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协议,建设四川(宜宾)无人机学院、四川(宜宾)库卡工业机器人公共技术培训基地项目、淘宝大学(宜宾)数字人才培训基地等重磅产教融合项目。
7月9日,宜宾茶缘牧业有限公司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就学生培养、教师锻炼、员工培训、科研合作、资源共享等合作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沟通、交流、洽谈,并签约了校企合作协议。
6至7月,由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多家宜宾企业和学校参与的宜宾汽车轨道产教联盟、宜宾智能终端(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生态联盟、宜宾绿色食品产教联盟相继成立,旨在整合资源要素,优化资源配置,系统发挥各个联盟在政策环境、产业科技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探索实践“政、校、企、行”多方协同机制。
项目合作绵密地开启,项目建设紧锣密鼓地推进,乘着宜宾全国首批、西南唯一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和四川省唯一厅市共建“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的东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纵深推进产教融合步伐,为宜宾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如期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加快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副中心贡献职教力量。
课程改革+师资培养 现代学徒制班夯实产教融合基础
“职校区别于普通院校的,就是它的实践性、开放性、融合性,就是要让培养的人才适应产业、企业的需求。所以我们的老师,每半年就要出去参加一次学习培训,目的就是为了不断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准确把握教学方向,从课堂源头给学生教授最新的知识。”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闫景丽一语道出高职院校的最主要特点。
正是因为对高职院校的特色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方面紧跟时代发展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教材更新,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师资培训、与企业精准合作开设现代学徒制班,定向为企业培育人才,在探索中实施产教融合。
近两年,学院产教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选择头部企业合作,先后引进华为、海尔、大疆、奇安信、华中数控、西门子、怡亚通等2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开展行业职教标准制定或推广、教学资源库建设、“1+X”证书试点、师资培训、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改革。
同时,启动“百名人才计划”,从企业外聘340名技术骨干到校任教,让学生接触产业发展最新的知识,提升课堂实用性,从应用技术上夯实产教融合的基础。
现代学徒制班作为实现校企产教融合的一种有效途径,则进一步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力源电机现代学徒制班就是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与宜宾力源电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的一个成果。钟家有就是该学徒班的一员,目前正在宜宾力源电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内实习,因为成绩优异,已经在公司技术部工艺员岗位顶岗实习,每个月有几千元的工资收入。公司对他的能力很满意,只等毕业后签订正式用工合同。
“上学前就了解过,然后专门报了这个班。现在也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如果读普通班,毕业后还不一定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钟家有表示,读现代学徒制班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相对于其他同学,他的职业规划已经有效提前,而且从毕业到就业,完全零磨合,有效节约了时间成本。“工作定下来后,我想自考本科,这样才能在职业上有更长远的发展。”
“现代学徒制班通过校企共建共育、产学研交融、技术技能共建共享等途径,能高效推进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构建起学校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宜宾制造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周黎军表示。
教学工厂+实训中心 “三种模式”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
选址宜宾三江新区的智能终端产业园内的宜宾职业技能技术实训中心,目前正在进行装修。该项目正是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成果。
该实训中心将通过与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奇安信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建信息与网络技术实训基地;与华中数控科技有限公司、上海FANUC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智能制造(终端)实训基地;与中车铁投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凯翼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共建轨道交通与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天原集团公司共建新材料与化工实训基地。4大基地严格按照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行业的标准进行整体设计,分期建设。
整个项目规划建设总面积31350平方米,总投资12250万元,其中获得国家发改委2020年中央预算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项目资金5000万元的支持。“我们将通过1—2年努力,联合国内外知名的智能制造、智轨交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成立3—5个产教联盟,整合并借助“大学城、科创城”智力支撑,将实训中心建成中国西南地区一流的职业技能技术实训基地,为四川省‘5+1’工业和宜宾市‘8+2’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技能人才保障。”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技术技能培训中心主任张娅表示。
而在距离实训中心不远的宜宾智威科技有限公司里,也有着单独的一栋楼,挂着四川(宜宾)智能制造技术技能实训基地的牌子。该基地也是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与宜宾智威科技校企合作的成果。双方将以共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形式,打造集研发、生产、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教学工厂。基地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设立“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宜宾分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系统工程训练中心、1+X技能鉴定基地等项目。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四川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数控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1+X”省级认证中心、四川省智能制造员工能力提升培训基地。
“相当于学校将课堂搬进工厂,学院的老师们定期到工厂来授课,工厂的工程师等高级技术人才也要给学生授课,才外,学生还要进入工厂操作,也就是边学边实践,这样学生毕业时已经是完全符合企业用工要求的熟练工,完全零磨合期。对我们企业而言,无疑是很好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所以我们在前期愿意花人力和物力去做。”宜宾智威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蒋杰坦言,教学工厂这样的模式,是很受企业青睐的。
近年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初步形成了政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三种具体模式。教学工厂就是校企合作模式的产物之一。目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已与33家头部企业、2家科研院校、宜宾市人社局和临港经开区管委会签订产教融合合作协议,合作项目涵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物联网、新材料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重点推动的有17个,依托头部企业在行业的影响和评价作用,学院在新一轮1+X认证试点中以36项专业认证位居四川省高职院校第一,学院产教融合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政校企合作模式是以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汇聚各方资源,搭建政校企融合平台,形成政府引导、校企参与、三方融合、协同发展的建设模式。四川网信人才培养基地、四川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宜宾职业技能技术实训中心就都是政校企合作模式的成果。
校企合作模式是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支柱产业,依靠头部企业、联合骨干企业、服务小微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推动校企一体化发展。学院与华为公司、讯方公司共建的华为ICT学院目前已经培训8个班300人;与五粮液集团组建的五粮液技术与食品工程学院已培养白酒酿造专业学生1000多名。
校校合作模式则是联合全国知名本科高校和优质高职院校开展校校合作,联合举办新兴专业,共同打造特色品牌,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形成校校协同联动、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经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达成职业教育东西协作战略合作协议,探索职业教育东西协作“1+1+N”新模式;与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合作建设中国(丽水)两山学院长江分院,开展生态价值转换GEP核算的人才培养和研究,2020年正式招生,目前已经启动生态创新班试点、生态经济类教材编写、信息统计系统创建等工作,并积极争取将屏山作为第一个GEP核算试点县。同时,与北京工商大学、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院校的合作正在积极推进。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坚持需求导向倒逼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参与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和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建设,抢抓宜宾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建设三江新区和全国产教融合型城市发展机遇,全面实施政产企学研一体化发展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构建人才生态、科技生态、产业生态深度融合的产教融合新格局。通过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科技链、产业链深度跨界融合,探索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力争把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名校,为宜宾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成渝双城经济圈南翼重要增长极、四川南向开放门户枢纽贡献职教力量。”闫景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