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宜宾12月7日讯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县有关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措施的要求,大乘镇高度重视,通过精心组织和谋划,使得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稳步推进。同时坚持“政府指导、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注重实效”的方针,整合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快致富。现以我镇重点贫困村双峰村为例,就2016年以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大力实施从而使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进行汇报。
![]() |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2016年。散迁自建8户,31人,补助资金48.5万元;建设统规统建聚居点(双峰村六池沟)一处,安置群众36户,其中贫困户15户,52人,补助资金共计136万元(其中一户1人按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形式直接入住)。
(二)2017年。散迁自建4户14人,补助22.6万元。进取居点1户5人,补助资金14万元。
(三)2018年。散迁自建1户2人,补助3.3万元。
我镇双峰村六池聚居点,是屏山县首个脱贫攻坚保障性聚居点,该聚居点的建成,为全县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项目落地和脱贫攻坚积累了宝贵经验。作为全县第一个项目建设观摩点之一,获得了参观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好评。
累计为我村30户建卡立档贫困家庭,107人解决了住房不安全的问题。占全村贫困家庭的50.85%,贫困人口的53.77%。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精密调度。市人大副主任、县委书记邱东林同志自2015年至2017年作为该村脱贫攻坚联系县领导,经常深入村组入户听取群众呼声,统筹镇、县各部门及时研究落实政策,制定统筹调度机制,及时解决好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顺利推进扫平障碍。
(二)强化摸底,精准识别。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之初即对全村2014年识别的54户16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和征求意见,核定有搬迁意愿的农户,并与搬迁对象逐户签订搬迁协议和拆除旧房协议,建立了搬迁对象“一户一档”档案。2017年开展回头看时,评议新增5户26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同时,又立即开展摸底征求意见,并最终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
(三)精心规划,精确选点。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发展、不反弹”,把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建设工程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搬迁选址规划于最适宜的地方,满足交通便利、经济价值高、最有发展潜力为条件。并严格按照标准住宅规划设计,按高质量进行建设。
(四)精微安排,精细实施。一是制定了“工作推进方案”和责任分解表,落实“领导、政策、措施”,县领导亲历指挥,帮扶单位大力支持,镇村干部全力配合,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建房及配套路、水、电、通讯保障工作;二是针对对象精准、就业落实、旧房拆除、工程进度、土地流转等各项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建立问题台账并采取消号制度,逐项进行安排,强力推进;三是建立倒排工期制度,采取挂图作战,强力推进项目进展,对项目建设各个环节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按照时限要求强力推进项目进展;四是建立督查、通报机制,着力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不作为、慢作业和推诿扯皮等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三、后续发展规划
一是构建服务管理机制:1.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夜校、卫生室、警务室、图书室、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搬迁群众享受到细致、体贴、温馨的服务,实现住得舒心。2.设立聚居点自管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提升”。提高聚居点自治化水平。
二是构建就业创业机制:1.开展常态化素质培训。将他们从传统的农村人转变成新型职业农民,增强继续就业创业的信心和能力。2.实行企业订单式培训。强就业精准率。3.开展专题招聘。确保有劳动力家庭稳定就业一人以上。并充分发挥好东西扶贫劳务协作平台,向海盐县开展劳务输出助力脱贫工作。
三是构建产业带动机制:1.依托产业带动。依托“美丽茶乡”的打造,进一步促进现代茶叶种植、加工与茶乡风光旅游相结合,带动就业,并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村民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式参与到种养加工等产业发展中。2.发展农村“微田园”。充分运用乡村振兴示范片的建设契机,发展“微田园”旅游体验,同时发展服务业,解决前来旅游观光体验人群的食宿问题,进而促进搬迁户改善生活。
四是构建资产盘活机制:盘活“三块地”。下一步将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将搬出地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进行统一收储,集中开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把无人垦种的“荒地”变为发展致富的“宝地”。通过组建村集体经营公司,负责统一经营管理和开发利用,增加社区经营收益,按照诚信量化考核结果,对社区群众按不同等次进行奖励,从而激发其积极向上、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